(写给我的外公和我那郁郁不得志的舅舅,写给普天之下那爱着我们的亲人,朋友,相识的人)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一)
从两岁起,我就呆在外公家,直至我五岁半回家上小学。
从两岁起,我就开始听《渴望》,先是外公吹的竹笛,后来外公哮喘加重,便改拉二胡,直至我十八岁背井离乡远去山城重庆求学。
外公个头不高,瘦瘦的,当过生产队队长,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斗过地主,干过抽水机工。外公心地善良,妈妈曾对我说,斗地主时外公经常帮着他们说好话,能放过就放过去:虽然这样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得饶人处且饶人”,妈妈经常这样教导我。再后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外公和外婆开始帮人做红砖坯,一块砖坯大概一分二三厘左右吧。顶者炎炎烈日,我也曾帮着去垒过砖坯,那时我也不过四五岁的光景。
那时舅舅正上高中,在学校住宿,大姨二姨出嫁了,小姨也在外边做事,空空荡荡四间祖传小屋便只有我,外公,外婆三人。一到晚上,我就像小猫一样蜷缩在外婆身边,睁着大眼睛傻乎乎的盯着天花板,静静的听外公吹竹笛。那会儿《渴望》正在热播,外公每天必吹的也是毛阿敏唱的这首主题曲。先是一段低沉、幽怨的长音缓缓飘起,中间夹杂着些许颤音,有如蜻蜓点水,幼小的心随着微微颤动;就着缓慢的节拍,清晰的吐音渐渐弱下去,缓缓慢下去,宛如以往傍晚时归家的外公,徐徐的迈着步子,沉重中带着生活的凄苦。每每到此,幼小的我总是莫名其妙的一动不动,就那样蜷缩着,蜷缩着,然后突然转过身紧紧地搂住外婆,许久不放,尔后,眼睛里沁出几滴眼泪。也许,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外公的笛声就在我心中种下了那种淡淡的忧伤,浅浅的伤感的情怀。在以后的多次梦里和独处时,我脑海里出现的总是这一幕:在一间昏暗的小屋里,外公横着竹笛,我紧紧搂着外婆,外婆轻轻的拍打着我,空中弥漫着一种幽幽的气息……
那是一段艰辛而又淳朴快乐的生活。每天清早,外公外婆扛着工具,我则晃悠悠提着铝水壶,去四五里外的做砖坯的工地。然后是挖土,和泥,踩泥,我也曾光着脚丫在泥堆上踩过,泥巴粘着小脚,凉凉爽爽的;这些好了之后,又准备上粉煤灰,外公就开始就着木模做起砖坯,我和外婆则负责用木板把外公做好的砖坯端去一排排垒好。我力气很小,经常端者两块砖坯都要左摇右摆,东晃西晃的。累了,就休息一下,外公外婆一般在凉棚下扇着自制的纸扇,笑咪咪看着我。而我总是闲不住,也没有累的概念,四处跑着数新做的砖坯,完了回来骄傲的向外公汇报:我们又做了多少多少……这时外公就会露出欣慰的笑,那么的纯朴,天真,快乐,以至多年后上大学看到周围莫衷一是,含意深刻的笑,我总会想起外公粘满泥土的笑脸,那么的让人感到心疼与踏实。经常这时,远处会有人在大声吆喝:“雪糕!”外公也会大声呼喊:“噢……这边拉!”然后给我们三人一人买一支一角五分的大雪糕。我经常是舍不得吃,而是把雪糕放在杯子里,让它慢慢融化,再一小口一小口的抿着,咂着嘴巴,往往一只雪糕要吃上半个小时。
小时候我伤心的事不多,但那一次我却是真的伤心了:一场突降的暴雨把我们几天时间刚做好来不及用竹胶板遮盖的一堵砖坯淋湿浇透了。看着自己一块一块垒起的心血顷刻间变成了一堆烂泥巴,幼小的我开始懂得什么是生活的艰辛,无情;什么叫辛酸,血汗钱。我好几天不哭不闹也不说话,害得外公还以为我生病了。后来我上大学后家里的条件好转,我仍旧是吃的不到两百元一月的伙食。虽然爸妈叮嘱我不要节省,好好照顾自己,但我总是不忍心,我总是在想那场大雨中被毁的自己辛辛苦苦用幼稚的小手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砖墙:也许这是在和自己赌气,在和社会赌气,在和身边大把大把花钱的同学赌气。回去一次,妈妈总说我瘦了,要给我买补品,其实她哪知道那幼小的心灵曾经受过多大的心灵创伤啊!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使我体验到“生活的无常”是舅舅的高考落榜,寄托了外公全部心血和整个家族期望的舅舅终究没有跃过龙门。恰好当年国家有新政策不准复读,就这样舅舅放弃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成了另一类人:社会青年。
当时的舅舅有好几个选择。一是外出打工,可外公外婆坚决不许,舅舅是家中唯一的男人,外婆不放心。虽然若干年后,被生活捉弄的风华不在的舅舅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但他已错过了最好的时光和最好的机遇,这一件事也成了舅舅心中不言的疼。正由于此,而后我所走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包括高考报学校,志愿,乃至后来的选专业方向,都是我一人在默默的抉择,放弃。
另一个选择是高考后他班上有一个女孩向他表露了心迹,并且表示可以找关系安排舅舅当教师。那女孩很不错,小时候的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这么认为的。不知舅舅是否喜欢她,那时的我尚小,不懂的什么叫“爱情”,元好问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也是后来学的;但我经常在舅舅的抽屉里找出同学送他的用娟秀的小楷写的诗集。这件事后面也不了了之,好像外公是不赞同这样的。再后来,我上大学后,我才突然明白,外公不喜欢那女孩的缘故是她不应该说她可以托关系安排舅舅当老师,也正是这,舅舅也就没有任何表示了,其实他是很喜欢那女孩的。也许那句话是那女孩不经意说出来的,但是,正如当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改变了整个世界一样,生活也因这一句话而改变了,不知多年后那女孩要是知道这情况会又何感叹?
最终,舅舅选择了照相和开书店,而看的的第一本小说《三毛全集》,以及后来的武侠《鹿鼎记》正是我在舅舅的书店中偷偷找出来看的。再后来,舅舅结婚,生孩子,关店铺,和舅母外出打工……绕了一大圈,舅舅又回到了起点。
在幼小的我眼中,舅舅曾是一个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书生;写诗,雕刻,画像,无所不能的才子。但生活的戏弄,世俗的约束,家长的意志,却使舅舅最终沦为一个平庸,狂野,放荡,为生计奔波的市井中人。过年碰到回家探亲的舅舅:通宵玩牌,高声附和,大碗喝酒,早无了当初的儒雅,这一度使我的心隐隐作疼。我一直在天真的幻想:“要是当初舅舅考上了大学,或是当初舅舅执意外出闯荡,现在会是怎样?”
一着不慎,丢失的是人生的帅旗;一念之差,差距可是一生的命运。对于一出生就掉在了起跑线后的农村孩子:高考是我们唯一的期盼,人生的分水岭,改变命运,除此之外,其他皆是宽人之语,饱汉不只饿汉饥的隔靴搔痒之语。
那时,外公身体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