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3秒注册
评论:大学校长任期太短是个大问题

elaine0

2017/12/16 18:52:28LV.排长

评论:大学校长任期太短是个大问题

■卢晓东 2013年6月,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调任浙江大学校长,网络上浙大校友的声明一时成为高教界热议的话题。大家讨论的问题集中于林建华调任浙大是否会促进浙大的进步,而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林建华作为校长只在重大工作了两年半,他的突然离去对于重大是否是一种损失?这样短的校长任期是否会迟滞重庆大学的发展? 答案基本是肯定的。 林建华2010年12月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调任重庆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不能立即发号施令而需要调研,了解重庆大学的学科、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家底和传统,了解重庆大学与北大的不同。调研如果认真,时间大约要一年,之后才能理解和确立重庆大学的短期目标,明确自己的任期目标,并在工作中督促落实,同时广泛宣传以促进人心的转变。两年半任期之中,常规工作之外即使改革,也仅仅是开个头而已,人心和观念之变几无可能。两年半时间一过就突然离去,重大如何会实质性地有大的变化呢?2013年6月,兰州大学原校长周绪红调任重庆大学校长,调研等工作需要再来一遍,时间也要一年多,两位校长交替,保守估计,重大四五年难有大的起色。迟滞发展,几成必然。 同样在2013年6月,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 Levin)卸任,其任职时间是1993~2013年,整整20年。20年间耶鲁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在硬件建设方面,耶鲁新建了40座大楼,维修了60座旧的建筑(特别讲究修旧如旧因而工艺繁复);在学生来源方面,耶鲁大学来自美国之外的国际学生由1993年的12%增加到2013年的18%,学生国别由1993年的87个增加到2013年的119个,这一数字代表着耶鲁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在以上两组简单的数字之外,耶鲁大学新闻媒体还详细总结了莱文校长任职期间耶鲁大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耶鲁大学更加国际化。在上述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之外,耶鲁在科研方面大力拓展全球合作。在外国语言教学方面,耶鲁外国语言教学语种增加到86种。耶鲁大学位于新加坡的国际化住宿学院也即将开始招生。笔者曾经有幸参与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本科生交换项目的谈判和后期运行,这一具体工作无疑是耶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部分。为了促进耶鲁与中国的合作,莱文校长2001年后访问中国20次,并且亲自参与组织多期中国大学校长培训计划,力图使耶鲁大学办学经验能被更多中国高校领导者所吸取。林建华就曾经是这个计划的学员。 穷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耶鲁大学学习。耶鲁大学资助学生的年度预算由1993年的2400百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亿美元,几乎增加到5倍。在以上预算支持下,耶鲁大学免除了家庭年收入在65000美元以下学生的学费,耶鲁大学借用贷款上学的学生比例由2002年的43%降低到2012年的16.5%。 教师和学生创建了更多新企业,其中65个公司在耶鲁所在地纽黑文市。学生则单独创立了30个新企业。 耶鲁大学资金更加雄厚。莱文校长任职20年间募集了70亿美元。在耶鲁投资团队的努力下,耶鲁大学自有基金由1993年的32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193亿美元…… 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在莱文校长领导下,耶鲁大学在过去20年间不但成功适应了信息革命背景下世界大学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了其中的领导者。为了促进适应和转变,莱文校长任职期间共发表公开演讲800多次,更接受了数不清的媒体访问。他的思想和行动,成功促进了耶鲁大学人心的转变,并且将其影响力散播到全世界。 与莱文校长同期,1993年到2013年间北京大学先后有5位校长在任,分别是吴树青、陈佳洱、许智宏、周其凤和王恩哥。相对耶鲁大学而言,校长任期实在太短。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经说过,“大学要在现代社会的多重挑战面前取得成功和进步,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校长能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校长的领导作用能否发挥出来,任期长一些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避免校长更替中不必要的反复调研期,避免校长任期的短期化行为,给予校长面对高知识群体改变人心的必要时间。在校长任期长短方面,多位学者进行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其中湖南师范大学的樊华强先生认真对比了中外著名大学校长的任期,指出未来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应该至少达到10年。 今年以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校长调整变动,“交流任职”和任期较短成为重要特征。这使我们联想到军区领导的交流任职以及地方领导的交流任职,似乎教育部和中组部将地方领导的管理经验也应用在高校校长任职方面。对历史经验的研究表明,校长任期太短是个不利于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大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对于中国能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中组部和教育部一样承担着重要责任。优秀科学家如果是将才,大学校长则为帅才,他们不但会使得现有人才发光发热,更能为中国未来准备出无数英才。是否能够挖掘和培养出100位教育家型校长,潜心研究大学校长作为帅才的规律,包括任期规律,校长评估和绩效考察规律,为优秀校长提供更长的任期,应当是当下十分重要的任务。



评论 6

发表

嗯,说的很不错呢。



2017/12/16 20:39:49

重大这么折腾一番估计得停滞好几年了吧



2017/12/17 0:28:00

可悲呀



2017/12/17 1:29:21

我只想说这真的是标准的十五字啦



2017/12/17 2:50:57

昔日大学校长的“梦之队” 精选
已有 1382 次阅读 2013-8-1 09:24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梦之队 大学
直到今天,中国学子对美国教育为何情有独钟?这不仅是美国在科技方面有多么先进,更在于美国人的深谋远虑。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所有的列强都从清政府那里拿走了相应的赔款,美国自然也得到了。可美国人拿这笔钱都做什么了?美国认为,清政府之所以愚昧腐朽,将国运系之于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究其原因在于民智未开。因此,美国就将庚子赔款的银两拿出一大部分,设立了所谓的“庚款留学基金”。其英文名称为:Boxer Indemnity Fund。就连清朝重臣李鸿章也曾说过,较之于其他列强,美国是最好的一个了。除了庚款留学基金资助之外,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资助,这二种资助途径,让中国的莘莘学子有机会,开始他们留学美国的生涯,为以后中国的教育事业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影响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胡适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26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段锡朋
1902年赴美留学,回国后任武昌大学历史教授、广东大学历史系主任。1930年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等职。当今,段锡朋的名气不大,原因主要是无著作传世。但他却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赫赫有名的“段总理”。他尊崇“陈蕃、李膺等人的魏晋风骨”,并以此为动力,提倡反帝反封,反军阀反侵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他曾于1927年1月发起成立AB团,其目的是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段锡朋一向克勤克俭,兼爱百姓。他的口头禅是“老百姓也得活得了啊!”。

梅贻琦
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随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在职期间,他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身为世人推崇。

马寅初
1903年他被送往美国公费留学,先入耶鲁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为“强国富民”,1906年毕业后,马寅初在美国攻读经济,1910年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52年5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居家赋闲。《新人口论》正确地分析了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论证了人口增长太快同积累、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议和措施。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新人口论》受到极不公正的谴责。


竺可桢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伊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633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遵义地处黔北山区,远离炮火和敌机的干扰。史称“文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张伯苓
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到支援学生的斗争中。在得知他们因救国被捕后,张伯苓以南开全校教职员工的名义致电北京政府:“京师学生因爱国热诚,致有被逮捕之事情有可原,吁请即为释放,以顺民情”。他曾说:“中国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应该负责中国的事。大家不要你赖我我赖你,自己要负些责任,国家的事情我有份责任,你不要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你指责你自己,你尽责任了没有?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

胡刚复
1909年,胡刚复被录取为首批庚款留美学生。同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1913年大学毕业,获奖学金入哈佛研究院。1914年获硕士学位后,在杜安教授指导下进行X射线光谱方面的研究,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他对X射线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大同大学等校创建了物理实验室,培养了众多物理学家。抗战期间,作为理学院院长协助竺可桢校长西迁国立浙江大学,并将浙江大学理学院办成了当时最好的学院之一。

夏元瑮
1905年夏天,夏元瑮赴美留学。第一年在伯克利学校补习理化实验,1906年秋进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3年后毕业。1909年秋又到德国,入柏林大学继续深造。1912年因留学经费取消被迫回国。1924—1927年间,他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大夏大学物理学教授。1928年,他先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北平大学代校长。夏元瑮一向视教书为高尚职业。他说:“因为人类最高智慧即科学,而传授科学知识的人就是教员,不可以教书匠妄自菲薄,社会官僚轻视教员的陋习,不足计较。”对于官场陋规,他极为反感。他一生无意高官厚禄,放弃了许多机会。在他看来,当官之事“我觉得无聊”,“心思用于建设的少,而用于对人者反多。人的寿命有限,何必如此自苦。”

胡先骕
1912年参加东西洋留学考试,名列第一,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农业和植物学,1916年学成回国。1923年,再次赴美深造,在哈拂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从1918年起,胡先骕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正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胡先骕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数十年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苦心孤诣。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传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为青年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著述。他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稍带口吃,但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内容也极为充实,特别强调实验课和深入实际的重要性。

罗家伦
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017/12/17 5:33:58




2017/12/17 6:04:33
6
5
收藏
分享